近日,张洁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金沙3777汪一心研究团队合作,在国际权威环境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发表题为“Gestational Exposure to PM2.5 and Specific Constituents, Meconium Metabolites, and Neonatal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: A Cohort Study”的研究成果。该研究成果发现,孕中期PM2.5及主要组分暴露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,缬氨酸、亮氨酸、异亮氨酸和赖氨酸生物合成/降解通路中17种胎便代谢物具有潜在中介效应。研究首次在人群中揭示了PM2.5及其组分对新生儿神经发育的毒性作用及胎便代谢组学机制,为预防新生儿神经发育受损提供了新依据。
既往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提示,孕期PM2.5暴露可对子代儿童期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,但孕期PM2.5及其组分暴露是否会影响新生儿神经发育尚不清楚,且相关机制研究匮乏。孕期代谢是一个动态的、精确编程的过程,代谢失衡会给母亲和胎儿带来毁灭性的后果。胎便是新生儿出生后排出的第一次粪便,可有效反映胎儿宫内的代谢特征。既往研究表明,胎便代谢稳态对新生儿神经发育至关重要。本研究共纳入消毒副产物出生队列(Xiaogan Disinfection By-Product Birth Cohort,XGDBP)294对母婴,根据居住地址和怀孕时间,评估了孕妇孕早、中、晚期PM2.5及其主要组分黑碳、有机物、铵盐、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暴露浓度,分析了不同孕期PM2.5及其组分暴露对新生儿出生后第三天神经功能发育水平(NBNA)的影响。本研究进一步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胎便代谢组,探索其在孕期PM2.5及其组分暴露和NBNA评分关联中的中介作用。
研究结果显示,孕中期PM2.5及其组分暴露与NBNA评分下降之间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。利用贝叶斯核函数回归(BKMR)模型进一步探索多组分混合暴露的健康效应,发现孕中期PM2.5组分混合物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,硫酸盐的神经毒性作用最强。
胎便代谢组学分析共识别出17种与PM2.5暴露和NBNA评分均有关的代谢物,主要富集于缬氨酸、亮氨酸、异亮氨酸和赖氨酸的生物合成/降解通路。中介分析结果显示,苏氨酸介导了PM2.5及其组分与NBNA评分之间的所有负相关,中介效应比为14.53~15.33%。
金沙3777硕士生卢忠华和上海交通大学刘翀助理研究员为并列第一作者,金沙3777张洁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汪一心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。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22076157,81903281)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(2023J011642)和厦门市卫计委基金(2023D020)的资助。
近年来,金沙3777张洁研究团队在环境流行病学和毒理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,探索了环境危险因素(包括重金属、塑化剂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、空气污染、绿地及夜间灯光等)对人群健康的影响。此外,团队还运用高通量组学技术(如蛋白组学、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等)研究了这些因素的潜在分子机制。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(4篇)、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(7篇)、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s(3篇)、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(7篇)等权威期刊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.est.4c00074